第一百零三章 京兆新军显神威-《水浒新秩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所以,当大同以援助西军“打击趁火打劫的夏人”为名派商队运来粮食时,范宣抚明知道这是个有毒的诱饵,也只能闭着眼睛吃下去。

    应该说,这些钱粮非常来得及时,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救了范相公一命,也挽救了险些陷入分裂乱战的陕西诸路。

    当然,大同帝国不是只知施舍不要回报的大善人,这些由河南府直接运至京兆府的钱粮还附带了不少苛刻条件。

    并不存在真正的“援助”,表述成“交易”应该更合理一些。

    而且,陕西穷鄙,双方的交易总额也很有限,莫说陕西诸路,仅仅是永兴军路想吃饱还留存粮都不可能。

    靠这点粮食,可能会迷惑部分没甚见识的底层军民。

    但要想以此收买西军中的大小军头,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利益而主动投降同军,然后,重新适应一套完全不同的规则?

    大宋花了上百年时间,投入无数钱粮都没能喂饱眼高于顶的西军,大同帝国啥政治待遇都不谈,便想凭这点打发叫花子般的粮食收买西军大爷?

    只能说,想多了!

    双方终究是敌非友,不真刀真枪干一场,只相信拳头和钱财的西军军头们是绝不可能轻易认输的。

    所以,当第三军刘舜仁部攻入绥德军,木麻部攻入解州后,均遭到了守军的激烈对抗,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好几天,两部都没能突破西军的防御。

    不过,永兴军路西军的兵力部署也因此而被打乱。

    得知同军第四军由河南府渑池县土壕镇大举西进,并连破乾壕、石壕两镇,两日之内就打到了陕州治陕县城下,之前还硬撑的西军士气顿时大跌。

    陕县即后世的三门峡市,与平陆县隔河而望,地理位置极为重要。

    其地背靠黄河和中条山,不仅是黄河水运的重要枢纽,还是陕西诸路的“大门”。

    由陕县沿黄河向西南行进四十余里的灵宝县,便是古函谷关所在地。

    为保证陕州的安全,宋廷之前就在此地部署有重兵,守臣为西军宿将杨惟忠。

    宣和二年,宋军在大名府迎战同军时,因黄河冰裂而遭遇空前大败,杨惟忠错误判断形势,曾和辛兴宗等人意欲裹挟童贯割据河东。

    几年后的太原府危机,其人又与种师道、刘延庆等人逼迫道君皇帝出兵对抗同军。

    结果,这次军事冒险再次遭遇大败,接连葬送大宋多年积累到精锐兵马。

    道君深恨杨惟忠再三败坏国事,寻机将其人打发到淮南东路。

    之后又接连贬斥,将其降为武翼大夫,华州兵马钤辖兼永兴军路第六将主将。

    赵桓继位后拨乱发正,升杨惟忠为武功大夫,永兴军路安抚副使兼知陕州事。

    新宋建立后,赵构暂时没办法给陕西诸路提供充足的钱粮供应,便对文武官员大加恩赏,又升杨惟忠为武略大夫,并委任其为北道副都总管。

    总之,两宋朝廷都对控扼陕西咽喉的陕州极为重视,两任皇帝也对守臣杨惟忠一再加官晋爵。

    但除了这些虚头巴脑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官爵外,朝廷近一年来辗转供应陕州的钱粮还没有大同给的多。

    这也导致了大战开始后,在西军成名多年的杨总管坚决不肯投降,其人麾下的将士却没法与主帅的情绪保持一致。

    赏钱大缩水,换别人早不干了,还是看在老总管对面子上才应付应付。

    要爷爷们拼命?

    得价钱!

    在第四军官兵对猛烈攻击下,陕县仅仅坚持了小半天就摇摇欲坠。

    军情危急,杨惟忠只能不顾自己五十五岁之龄,亲自率领家将亲兵出城打反击。

    然后,被正值壮年的同军营正王德抓住机会,反冲锋一波,斩其于马下。

    主将战死,士气本就低迷的陕县守军当即打开城门,投降了。

    陕县既下,牛皋果断抓住时间,暂时放弃黄河对面夏县、平陆、芮城三城,率军沿河急进,接连拿下灵宝、虢略(虢州治所)、湖城、阌乡四县。

    阌乡县在陕州的最西端,其地处于中条山的末端以西,正好在黄河“几”字形横折弯钩的拐弯处。
    第(2/3)页